作为港股上市公司四环医药的子公司,以创新药为主营业务的轩竹生物持续亏损,像大部分创新药企业一样,高额的研发费用吞噬了利润,在今年5月科创板IPO折戟后,轩竹生物终于录得营收,再次转战港交所。
母公司遭遇盈利难题,拟拆分亏损板块
轩竹生物的历史可追溯至2008年,四环医药收购了公司前身山东轩竹的多数权益,以期提升创新药的研发能力,2018年,轩竹生物开始独立运营,目前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开发中,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三大适应症领域。
近年来,四环医药遭遇盈利难题,营收逐年下滑,2023年出现亏损。据往期年报,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四环医药录得收益分别为30.38亿元、21.81亿元、18.61亿元、9.50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分别为4.22亿元、-19.49亿元、-5401.7万元、-3342.4万元。
对此,四环医药表示,亏损主要是创新药业务分部每年高额的研发投入和亏损导致。具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医美分部实现收益3.23亿元,同比增长66.4%;仿制药分部实现收益5.97亿元,同比下降29.4%;创新药及其他药品的收益为0.3亿元,同比增长85%。由于核心产品均处于在研状态,此前,创新药分部的轩竹生物暂无营收。
据此前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轩竹生物暂无营收,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55亿元、-2.25亿元、-5.12亿元、-3.66亿元,同期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16亿元、2.31亿万元、3.7亿元、4.12亿元。
因此,2022年9月,四环医药就决定分拆轩竹生物,但彼时的目标是上交所的科创板。2023年3月,该次IPO申请被暂缓,最终于今年的5月24日终止。
11月12日,四环医药发布公告称,建议分拆轩竹生物的股份于联交所主板上市。截至11月25日,四环医药通过海南四环间接拥有轩竹生物56.47%股份,为其控股股东。按计划,于建议分拆及上市完成后,轩竹生物将仍为四环医药的附属公司。
在公告中,四环医药表示,本次建议分拆将有助于轩竹生物进一步作为独立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公司,直接进入债务及股权资本市场,从而增加轩竹生物的财务灵活性并增强其筹集外部资金的能力,同时本公司也可以将现有资金与资源专注于培育和发展高增长的医美业务及其他新业务。
IPO前阳光人寿保险等投资者退出,自主盈利问题待解
与前次递表不同,此次轩竹生物已有了获批上市的产品。
据招股书,当前,轩竹生物主要有三款核心产品,分别为KBP-3571、XZP-3287和XZP-3621。其中,KBP-3571属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创新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中国首款也是唯一一款自主研发的PPI,2023年6月,被药监局获批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于上市当年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成为首款商业化产品。
XZP-3287是一款靶向乳腺癌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6抑制剂,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得国家药监局的NDA批准;XZP-3621是中国唯一一款处于NDA阶段的治疗NSCLC(非小细胞肺癌)的ALK抑制剂,目前也已提交NDA。
虽然KBP-3571已成功上市,但国内PPI类药物市场发展已较为成熟,目前已超过6类口服PPI药物获批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及GERD╱反流性食管炎,因此该产品的竞争较为激烈。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轩竹生物录得收入分别为0元、2.9万元、1603万元;净亏损额分别为5.12亿元、3.01亿元、1.11亿元。
不过,轩竹生物也表示,1600万元收入全部源自销售KBP-3571所得,且大部分相关收入为轩竹生物与四环集团的重叠分销商销售所得。
轩竹生物认为,尽管存在重叠分销商,但公司与分销商单独订立分销协议,并非与四环集团捆绑在一起,不受另一方的任何限制或干预,公司将继续开发独立于四环集团的自有分销渠道。
递表前,控股股东四环医药通过海南四环向部分B轮投资者进行了回购。
2021年12月,阳光人寿保险、河北中冀财、中银资本等进行了总对价6.11亿元的B轮投资。其中,阳光人寿保险以2.50亿元获得3.62%的股权。今年11月12日,四环医药公告称,海南四环以约3.08亿元的代价收购阳光人寿保险所持有的轩竹生物约3.6177%股权,阳光人寿保险不再为公司股东。
此外,据招股书,2024年10月21日至2024年11月15日,河北中冀财、中银资本等部分B轮投资者与控股股东海南四环订立独立股权转让协议,总对价约7.546亿元,相关对价乃根据B轮投资者的投资额及8%的年回报率订立,已于2024年11月15日前悉数结清。
轩竹生物正急于上市,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0.53亿元,账上现金仅为0.25亿元。前次科创板IPO,轩竹生物拟募资24.70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总部及创新药产业化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此次港股递表,轩竹生物计划将募资金额用于三款核心产品的研发与商业化以及增强商业化及市场营销能力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